top of page

用FACT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

文:邱士芬 (臺南市東區復興國小老師)


壹、 前言

  因著杜威的教育哲學,我研發出FACT原則來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,讓我的學生能從課堂裡學會所有能力,讓他們能面對現在、迎接未來,適性發展更美好的生活。我也力求課程設計能與孩子的生活接軌,實踐「生活即學習,學習即生活」的理想。

  我的教學非常強調三點:第一,情境脈絡化─力求每堂課都能彼此連結有連貫性;第二,以概念為本─力求每堂課都有發展概念;第三,跨域的學習─力求每堂課學生都能參與。我會不斷精益求精,力求最好的課程設計,以幫助與引導每個孩子都能學習得更好!


貳、 FACT反省性思考力原則

  因應新課綱的精神,我們都希望透過教育能培養孩子的素養能力,能真正因應與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。因此,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關鍵,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心智能力,讓他們從小就開始訓練自己的心智,能養成反省性思考的能力。

  我從杜威所談的思考中去轉換與實踐,發現國小階段的孩子,最需要培養就是這四階段的思考能力(圖1),老師透過課程與教學,不斷來回訓練孩子們的邏輯能力和懸掛判斷能力,才能真正讓他們成為一個能理性思考與感性成長的人。


圖1 FACT反省性思考力原則


  首先,學生在面對這個世界和任何問題時,都能具備求真求實的態度,能擁有好奇心和產生困惑和懷疑;接著能從自己的經驗中去聯想或發覺,是否有哪些共同之處或不同的地方,聽聽不同人的意見和想法,想想自己和別人的異同,讓整個思考保持活躍與積極主動;透過自己的初步推論,形成一個暫時性的可能假設,即使形成一個假設的狀態下,內心仍然可以保有懸掛判斷的空間,不會妄下結論,繼續往更完善的詮釋邁進,保有來回驗證和接受失敗的彈性,來回測試幾次以後,才形成一個更好的結論出來。然而,學習和思考本來就是永無止境的,人的思考更需要不斷進化和突破,所以孩子必須激發出自己想要求得更完美的企圖心,才能真正培養出反省性思考的能力,幫助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。


【教學策略1.情境脈絡化─力求每一堂課都能連結!】   教育要由兒童的經驗開始,為什麼要從經驗切入?因為經驗才能讓他可以想像切入、可以討論對話。要讓孩子投入和思考,就是要先提供一個生活情境跟孩子討論,接著再提供一個又一個的情境(所謂情境脈絡化),之後讓學生開始討論背後的原理,即是進入成人的邏輯,進行深入的學習。   教學過程就是一場活躍的有機運作,如果我的預想都對了,孩子也學得很好,那我就繼續這樣做;如果我得到孩子出乎預料的反應或行為,表示我要更用心觀察和記錄可以修正的點,正念感謝這些孩子們讓我知道教學還有哪些可能;如果我設計的題目或活動,孩子都不能適應或無法理解,便回頭好好修正自己的步調與想法,試著再敏銳一點、同理孩子一點,努力把學習內容透過孩子的生活經驗將課程的學習脈絡鋪展開來。   我的教學,力求從生活現場出發、連結生活經驗。一個東西如果要有機的讓學生存在腦裡,就必須創造一個經驗讓學生能學習、能有機的存在。我在課堂給的真實情境是讓學生能體驗,而不是為了處理一個應用題而已。要讓學生有意識地覺得自己無能力解決這件事情,才會記住和去找方法解決。直接從真實問題脈絡出發,問題本位出發,有時是解決問題、有時是了解問題,讓學生成為探究者,便可以自己建構這個知識。

  我努力的營造每一堂課都能情境脈絡化,老師的心和眼就要學著更謹慎更細膩,在課堂自由應對孩子們的需求和狀況,讓他們能主動來敲我這個鐘。教材的設計趨於人性化這件事,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點。任何一篇文本如果沒辦法打動孩子和讓他有感覺,他是無法學習的。同樣的,一堂沒辦法打動孩子的心的課堂,就需要重新修正。所以帶孩子探究一個問題之前,一定要讓他們產生問題意識。



國語課文「棉花上的沉睡者」,先讓孩子回家利用棉花種出綠豆芽,再帶來學校分享心得,之後在搭配課文中的情境與心情,學生都能回答得很好,甚至出現更有創意或細緻的答案。





課堂討論完學習公約的內容和重要性,請孩子在日記自行想一下老師說的公約到底是甚麼?重要性為何?希望啟發孩子最大的思考與學習。

​課堂看完雁行理論的影片,也進行一些提問與討論,請孩子在日記自行想一下雁行理論如何實踐在自己的班級?希望啟發孩子最大的思考與學習。

想讓孩子理解夥伴的重要性,透過大家互相輪流當一個視障者,走一段需要靠著夥伴引導與協助的路,之後再回到課堂提問與討論,收斂整個過程的收穫與想法,發現孩子的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都大大提升許多


【教學策略2.以概念為本─力求每一堂課都有概念!】

  當我在設計課程,會不斷思考我要學生終身理解的是什麼?要達到這樣的終身理解,那我需要放那些內容知識技能到我的課堂,才能讓孩子掌握某個大概念。建構脈絡,對大人來說是掌握問題的全貌,對學生是開展問題的樣貌。課堂上老師要不斷做歸納統整,才有辦法形成上位概念,並且不斷做串連。如果我很清楚學生在這個階段要發展什麼,我的活動就會很聚焦。我就可以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做對話。

配合國語六上第三單元的四季課程,我們不僅完成國語課本的四課課文的學習,我特別設計了一整套以「系統與模型」為大概念的探究課程,讓孩子去尋找於四季的食物、文章、特色,進而統整出從古至今的四季是否出現了改變?這一套四季運行的系統是否已出現不一樣的可能?身為現在這個世代的我們,還能為這個環境多做一些甚麼?



教完扇形面積這個單元以後,我派了兩個數學的核心問題,當作回家作業,希望孩子學習整理出整個單元的概念,問題如下: 1.請舉例說明你是如何求出扇形周長的? 2.請舉例說明你是如何求出扇形面積的?


上課時再給全班發表,進行澄清討論,再讓孩子做第二次的修改。當我改完大家的答案以後,心滿意足的微笑了。我確定,他們應該把這個單元的概念都搞清楚了, 接下來就是遷移和練習,培養概念固着的能力。

【教學策略3.跨域的學習─力求每一堂課都能參與!】   人為何需要跨域學習?因為生活就是一個跨域的集合,學生要學的絕對不是斷裂的知識。   那麼,希望學生有動力成為跨域人才前,老師自己是否也讓自己成為跨域的人才?我時常進行學習和檢視自己的現況,為的就是希望豐富自己的視野,拓展所有的可能。生活中很多素材都是可以藉由閱讀來涉獵,也可以藉由閱讀來豐富生活,教育即生活,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可以豐富課堂,更可以開啟學生不一樣的視野。   超學科統整取向,是從問題出發,有真實生活脈絡,學生能要理解這個問題,才能想辦法解決它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跨多少領域,取決於孩子的能力和興趣,但不用擔心每個孩子學到的東西會不同,因為他們背後需具備的能力其實是一樣的。當老師拋一個問題下去,給孩子們分組去解決去找答案,他們會用自己所知不同領域知識來解決它,在解決問題中,就是在建構知識,最後學習推論和訓練邏輯。

給全班一個任務,大家先各自設計一趟班級公車戶外教學計畫,之後再票選出最合適的計畫內容,一切都是交由學生共同設計、規劃、討論,包括打電話去問公車單位是否能發大車;先跟全班要用餐的店家進行聯繫和訂位;全班互相討論注意事項等,這是一趟讓老師非常感動又滿意的公車之旅,我們一起到孔廟學習、一起到美術館學習,最後還一起到好吃的店家用餐,非常開心。





五上給孩子一個任務,大家分組和抽學科,決定自己要設計闖關的學科題目,闖關對象是三年級的學弟學妹,看著孩子從設計題目、挑戰活動、製作海報和教具,到現場的當關主表現,讓我覺得這樣的跨域學習與挑戰真的很棒,直接驗收他們一學期的學習表現。

國語課文有一個單元是藝術天地,裡面有許多藝術相關的名人,請孩子分組去進行這些名人故事的收集整理,再上台跟全班一起分享報,讓大家一起對於這些藝術家有最清楚的認識。

邱士芬老師個人介紹

臺南市東區復興國小邱士芬教師,任教18年來不斷與時俱進多元嘗試專業成長,包括素養導向的領域與跨領域課程設計、學習共同體、行動學習、性別平等教育等,獲選107年教育部行動學習教練學校輔導績優、108年度SUPER教師全國首獎、109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、110台南市師鐸獎和110年教育部師鐸獎。同時致力推動精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,共同備課和專業增能,引導學生學習鷹架成為有專家思考能力的人。





283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